Search


這兩天FB上開始瘋傳這張照片,在說青海省投資集團要以面值36%與41%贖回債券,如果不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這兩天FB上開始瘋傳這張照片,在說青海省投資集團要以面值36%與41%贖回債券,如果不接受,債券可能價值歸零。我先不談這張公告的內容是否為實,查核的事情請優秀的記者們來做,我想談談這則故事裡面的憤怒。
絕大多數台灣人對債券不理解,因為一般台灣民眾幾乎無法直接買到債券──不管是企業債或者國家債。債券的概念很簡單,就是A跟B借錢,說好某段時間之後、連本帶利該還多少錢。因此,債券的市場價格雖然在持有期間內會不斷波動,但是只要能持有到贖回日,就可以拿到本+利。
青海省的做法,簡單的說就是:我跟你借10萬,原本說好10年後要還你11萬,但才過五年我就宣布我現在就還錢而且只還3萬6000元,你不接受,那就是一毛錢都拿不到。
哇這聽起來很霸道、很不可思議對吧?但這就牽扯到債的另一個性質:信用。不是每個人借錢都會還錢,因此有信用的公司跟沒信用的公司,其債券價值是不一樣的。2015年來流行的「高收益債」,其實就是信用評等較低、因此利益較高的債。這種債在多頭循環的時候表現會特別突出,但進入空頭循環的時候,就可能發生倒債風險、造成虧損。
青海省投資集團做的事情其實也不是多特別,如果你還記得歐洲的債務危機,對「債務重整」這個詞還有點印象,那我現在可以告訴你,債務重整,通常就是用打折的方式去整理債務。即使只拿回3成、4成的錢,對於投資人/債權人/債主而言,都比一毛都拿不回來好太多了。但債務重整之所以發生,往往是真的情況差到會直接倒債、一毛都還不出來,才會由第三方出面去協調債權人與債務人。為什麼不能是債務人單方面宣布要債務重整呢?因為債務人可能情況根本沒有壞到這麼壞,如果沒有客觀第三方來協助評估其財務狀況,這會造成債權人的憤怒。
青海省投資集團做的事情,就是:單方面宣布資產重整。也難怪投資人會生氣。
那我們也忍不住好奇,到底青海省的財務情況有沒有差成這樣?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率很高不是新聞,誰誰誰可能倒債也時常成為關注焦點,如果青海省此時開了第一槍,未來是否可能有其他地方政府跟進?萬一這情況複製了10倍、50倍規模,會不會造成金融危機?這才是最大的風險。
投資有賺有賠請注意風險。這則故事告訴我們,請千萬要記得,債券也絕非零風險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只因為世界是無法窮盡的文本。
View all posts